校園安全是教育發(fā)展的生命線,直接關系師生福祉與社會穩(wěn)定。近年來,隨著《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》《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(yè)行為十項準則》等政策深化實施,教師安全責任從道德倡導走向制度約束。2025年教育部強化“一崗雙責”機制,明確教師需同步履行教育教學與安全管理雙重職責。安全績效考核細則正是這一理念的操作化載體——它將抽象的安全責任轉化為可量化、可追蹤、可改進的指標體系,通過目標導向與結果問責,推動安全治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防控,筑牢校園風險防控的基石。
二、制度設計理念:科學性與人文性并重
考核原則的二元統(tǒng)一
教師安全績效考核以公正性和預防性為核心原則。一方面,采用“分類考核、分層定責”模式,根據班主任、任課教師、體育教師等崗位的風險差異設置權重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例如班主任在“學生安全教育”“特異體質學生管理”等模塊分值占比達30%,而體育教師重點考核室外教學安全流程。考核強調“預防為先”,要求教師常態(tài)化開展安全演練、心理排查、設備檢查,將60%的指標聚焦于日常風險干預行為。
法律與的雙重約束
細則深度融合法律規(guī)范與師德要求。在法律層面,援引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》明確教師失職的民事及刑事責任;在層面,呼應《新時代教師職業(yè)行為準則》中“保護學生安全”的師德底線,要求教師面對突發(fā)事件時必須優(yōu)先保障學生人身安全,嚴禁擅離職守。這種“法律剛性+師德柔性”的設計,既劃清責任紅線,也激發(fā)職業(yè)使命感。
三、多維指標構建:覆蓋全場景安全責任
教育教學場景的精細化管控
? 課堂安全:實行“課前點名、課中監(jiān)管、課后追溯”閉環(huán)。教師需每日檢查學生攜帶危險物品(如利器),填寫《學具檢查記錄表》;調課時須提前報備并落實交接,防止管理真空。未執(zhí)行者每次扣5分,引發(fā)事故則啟動“一票否決”。
? 室外教學:體育教師需提前5分鐘到場檢查器材安全,針對特異體質學生制定差異化活動方案。教學中若遇學生突發(fā)傷病,必須嚴格執(zhí)行“送醫(yī)—告知—報告”流程,延誤處置者扣5分并承擔相應責任。
校園生活場景的動態(tài)監(jiān)管
? 課間與活動安全:建立“三級巡查機制”:安全崗教師定點值守、值班教師流動巡查、班主任班級管控。對攀爬扶手、觸碰電閘等危險行為即時干預,每例扣相關教師1分。集體活動實行“誰組織、誰申報、誰負責”,缺席崗位者扣1分/次。
? 心理健康與家校協同:班主任需建立“八型學生”檔案(含心理異常、家庭困境等),每月談話并保密記錄。未及時上報心理危機或未告知任課教師注意事項的,扣2分/次。案例顯示,某中學因未持續(xù)跟蹤早戀抑郁學生致悲劇發(fā)生,班主任被追責。
表:教師安全職責核心考核維度與權重
| 考核維度 | 關鍵指標舉例 | 權重占比 | 常見扣分項 |
|--
| 安全教育(10分) | 每周安全記錄、每月主題班會 | 10% | 缺記錄1分/次 |
| 課堂管理(20分) | 學具檢查、缺課追蹤、違規(guī)物品管理 | 20% | 未點名扣5分/次 |
| 室外教學(10分) | 器材安全檢查、應急預案執(zhí)行 | 10% | 未到崗扣1分/次 |
| 心理健康(10分) | 特異體質、心理干預記錄 | 10% | 未建檔扣2分/次 |
| 應急處置(15分) | 事故報告時效性、流程規(guī)范性 | 15% | 延誤扣5分/次 |
四、實施路徑:過程性評估與結果應用
多主體參與的評估機制
考核采用“360度評價”模式:
考核結果的階梯式應用
考核結果直接聯動績效與職業(yè)發(fā)展:
五、責任共同體:構建全員安全網絡
從“單點負責”到“網格化管理”
細則推動建立三級責任網絡:校級領導統(tǒng)籌、科室分片包干、教師定點到崗。例如某市實施“定級、定格、定人、定責”模式,校門、實驗室、食堂等區(qū)域均公示安全責任人,實現隱患“秒級響應”。同時強化家校聯動,通過家長安全監(jiān)督員、學生互助小組提升群防效能。
技術賦能的精準治理
部分學校引入信息化平臺動態(tài)管理安全數據:班主任通過APP上報心理異常預警,系統(tǒng)自動推送至心理教師;后勤部門實時接收設備報修,消除“排查盲區(qū)”。浙江大學的“安全績效大屏”實踐表明,數據可視化使安全投入產出比提升40%。
六、反思與前瞻:走向韌性安全治理
現行細則仍存改進空間:其一,心理危機等隱性風險缺乏量化工具,過度依賴主觀記錄;其二,跨部門協同不足,如校園周邊環(huán)境整治需公安、市監(jiān)等多部門協作,但教師考核無力覆蓋。未來可探索以下路徑:
1. 智能預警系統(tǒng):結合穿戴設備監(jiān)測學生生理數據,AI分析行為軌跡預判風險
2. 跨域責任共擔:將教師考核納入地方“平安校園”建設體系,明確部門聯動職責
3. 發(fā)展性評價改革:借鑒C*模型(Context-Input-Process-Product),從安全資源配置、流程優(yōu)化、成果效益多維度動態(tài)評估
> 陶行知曾言: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,唯獨從心里發(fā)出來,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?!?/strong> 安全績效考核的*目標并非懲戒,而是通過制度化的關懷,讓教師將安全意識內化為教育本能。當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責任都轉化為對生命的敬畏,校園方能成為自由探索且無懼風險的成長之地。
轉載:http://xvaqeci.cn/zixun_detail/4223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