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唐僧分傘:指標不合理,考核變懲罰
唐僧師徒乘飛機遇故障,只有三把降落傘。唐僧決定通過答題分配:
第二次考核,八戒又被問“13億人口的名字”,再次跳機。第三次故障時,八戒直接跳下,卻不知這次有四把傘。
結果:考核變成“懲罰工具”,八戒因指標遠超能力而絕望放棄。
啟示:考核指標需在員工能力范圍內,且需配套行動計劃支持達成。脫離實際的“高壓指標”只會打擊積極性。
?? 2. 英國運送犯人:考核導向決定行為
18世紀英國將犯人運往澳洲:
結果:同一任務,因考核標準從“過程”改為“結果”,行為完全逆轉。
啟示:績效考核的導向(如重結果而非形式)直接決定員工的行為邏輯。
3. 老鼠偷油:推諉責任,忽視改善
三只老鼠偷油時打翻油瓶,事后開會歸因:
結果:無人擔責,問題未解決。
啟示:考核若聚焦“追責”而非“改進”,會導致互相推諉、掩蓋問題(如案例中部門經理將業(yè)績差歸咎于外部因素)。
4. 杰弗遜大廈裂縫:追根溯源,解決根本問題
大廈墻面裂紋,專家層層分析原因:
酸蝕 → 清潔劑 → 鳥糞 → 蜘蛛 → 飛蟲 → 開著的窗簾。
結果:關上窗簾即解決問題,省去百萬維修費。
啟示:績效問題需深挖根源(如目標拆解不清導致拖延),而非表面解決(如加班趕工)。例如,萬達將開業(yè)目標拆為380個節(jié)點,每周監(jiān)控防滯后。
5. 深圳公司狂歡會:獎勵運氣,忽視貢獻
某公司舉辦盛大半年會:
結果:核心員工離職,抱怨“公司獎勵運氣而非貢獻”。
啟示:績效獎勵若偏離實際貢獻(如抽獎沖淡功勞認可),會削弱公平感與激勵效果。
績效考核的黃金原則
1. 指標合理性:目標需可達,配套資源支持(唐僧分傘);
2. 導向設計:考核什么,就得到什么行為(運送犯人);
3. 聚焦改進:重解決問題而非追責(老鼠偷油);
4. 深挖根源:從表象到本質(大廈裂縫);
5. 公平激勵:獎勵與貢獻強關聯(狂歡會教訓)。
> 這些小故事揭示:績效考核絕非簡單的“打分工具”,而是通過目標設定、過程輔導、結果應用,實現員工與組織共同成長的系統(tǒng)工程。
轉載:http://xvaqeci.cn/zixun_detail/4143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