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的藝術性之集權與分權的平衡
管理是個寫“V”字的過程,落筆向下是墳墓,向上提筆是勝利。管理工作是一項需要多動腦子的工作,在考慮問題時需要面面俱到,切不可只看到事情的一個方面就輕易下決定。應一切以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、員工的合理利用為目標,考慮周全了,才能做出比較完善的決定。
在企業(yè)的管理中,權力分配和制約一定是個令老板頭疼的大問題。在實際的企業(yè)管理中,往往出現(xiàn)“一放就亂、一亂就收、一收就過、一過再放”的怪圈。
如果集權過多,會造成下列情況:高層職責不清,總經理更像是部門經理;各級管理者都在忙于救火;審批流程很長,但大家對簽字都不負責;公司很多事無法開展,因為都得等總經理批;大家都習慣于請示,工作主動性和責任心不強;總經理在公司有*的影響力,但總經理一旦離開公司就無法正常運轉……
如果分權過多,往往又會出現(xiàn)下面情況:
1.市場策略無法有效貫徹執(zhí)行。各中層總是從自己利益角度出發(fā),有選擇地執(zhí)行上面下達的市場命令:對我有利的,我就執(zhí)行;不利的,我就不執(zhí)行,或者敷衍一下,反正法不責眾,高層也拿我沒辦法。
2. 中層領導在所屬部門耕耘十數(shù)年,樹大根深,勢力極強,形成割據(jù)局面,高層罵不得、碰不得、遷不動。
3.嚴重者,中層經理形成自有循環(huán),除了想高層禮貌性的請示外,其他一切全自己說了算。
集權好還是分權好?集權多一些好還是分權多一些好?是先分權后集權,還是先集權后分權?實在難以機械定論。因此,管理的藝術性呼之欲出。集權和分權的關系,究其實質,是一種平衡的藝術。
有一個眾所周知的“鐘擺運動理論”,與毛澤東同志的談話如出一轍。該理論把集權和分權比喻成鐘擺的兩極,掛鐘的鐘擺一會兒向左,猶如某一時期強調集權;一會兒向右,猶如某一時期強調分權。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,互為更替,不停地在集權和分權中兩極間擺動,從而在擺動中達到動態(tài)的平衡。
什么狀況是“集權多”,什么狀況是“分權多”?究竟何時該向左集權,何時該向右分權?這些定性描述的背后,有沒有一些隱約的規(guī)律和思路可資借鑒呢?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斟酌和審視管理的藝術性。
1.管理的藝術性之企業(yè)的生命周期。
根據(jù)生命周期理論,企業(yè)有形成、成長、成熟、衰退幾個階段。在不同階段,計劃的時間長度和明確性應做相應調整,從而也應有不同的組織集權與分權。
在企業(yè)初創(chuàng)階段,一切從頭開始,管理者應當更多地依賴指導性計劃,多給下屬一些見機行事、自主決策的空間。因為在這個階段上,目標是嘗試性的,資源的獲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,辨認誰是顧客很難,而指導性計劃使當事主管可以隨時按需要進行調整,組織也就有了很高的靈活性。
在成長階段,隨著目標趨于確定、資源相對容易獲取和顧客忠誠度的提高,計劃也應更具有明確性和具體性。這時,往往需要進行戰(zhàn)略定位,或者進行文化革命和流程重組。企業(yè)不再允許存在意識形態(tài)的太多分歧,需要逐漸集權,統(tǒng)一方針政策,集中調配有限的人力、物力等資源,明細企業(yè)的規(guī)章制度,優(yōu)化各種工作流程和預算。
成熟期是一個相對穩(wěn)定的時期,因此更適合制訂長期計劃和更強的集權。
一旦從成熟期進入衰退期,企業(yè)要重新考慮目標,重新分配資源,計劃也要從具體性轉入指導性。短期計劃和適度放權能釋放*的靈活性,因為它將充分發(fā)揮各管理層的主動性和積極性,把握各種可能的機會,使企業(yè)渡過難關,迎接第二個春天。
2.管理的藝術性之企業(yè)結構。
如果是專業(yè)化的企業(yè),在該領域積累了形形色色的經驗和心得,對消費習慣和行為也了然于胸,市場運作輕車熟路,就可以搞“大一統(tǒng)”集權,領導者即便“一言堂”也不會錯到哪里去。
娃哈哈前董事長宗慶后對于中國三、四級城市的食品市場,有“超人”的直覺和靈感,再加上他每年有200天時間浸泡在一線,深知民間冷暖和消費者需求。所以,如果娃哈哈只是做三、四級市場的食品,宗慶后完全可以用個人的威望和專長實施高度集權,相信決策的正確度“八九不離十”。據(jù)說,娃哈哈所有的成功產品,無一不是宗慶后的手筆。
如果是多元化的企業(yè),就應該分權,沒有哪個人敢宣稱是所有領域的專家;如果有,這個人就不是人,而是神了。試想有一天娃哈哈心血來潮,想搞服裝或者連鎖加盟,建議娃哈哈最好另請高明,不要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。
3.管理的藝術性之管理制度。
企業(yè)的管理制度越嚴密且健全,越可以分權,各中層在制度框架內辦事,用制度來管理企業(yè)的運轉,沒有必要用長官意志和行政命令強行集權;反之,制度不健全甚至沒有制度,則要集權,因為這個時候分權,下面各行其是,沒有章法,就會“一放就亂”。
4.管理的藝術性之規(guī)模。
如果只有幾十條*,百十匹馬,全部家當都可以一覽無余地暴露在老板的眼皮底下,自然無需分權;但如果“將十萬之兵”,還大權獨攬,讓“在外之將”獨聽君命,則必敗無疑。
如:年銷售5千萬元的企業(yè),老板一個人說了算,問題不大;但要突破1億元,恐怕就要因地制宜,分點權力給中層,甚至“分封”,搞“內部虛擬承包”,激發(fā)全員上下把企業(yè)做大(先做大才有機會做強)江蘇隆力奇創(chuàng)業(yè)之初就是“分封諸侯”的典型;但想要繼續(xù)突破5億元,可能就要發(fā)動一場“政體”革命,實施戰(zhàn)略聚焦而削藩,適度的集權就有必要。
5.管理的藝術性之決策者能力。
決策者能力高,采用集權模式;反之,采用分權模式。
中國成功的企業(yè)一般都是集權的,集權的背后一般都有一個能力特強的決策者。決策者能力強,好比有三頭六臂,管理幅度和管理范圍比一般人要大,什么事情都要親自過問,這在邏輯上也是通順的。
但集權模式下的工作效率如何?中層會不會有很多事無法及時開展?中層會不會都習慣于請示,工作主動性和責任心淪喪……這些問題倒值得那些自恃能力強而搞集權的領導者深思。
6.管理的藝術性之決策內容。
一般而言,管理的藝術性中戰(zhàn)略層次的決策,高層定了就是,中層對戰(zhàn)略層面的東西既不太懂,也不太感興趣;但對于戰(zhàn)術層面,尤其是與員工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決策(比如薪酬、升遷、獎懲體系等內容),高層應與中層分享一些權力。即便高層“朕意已決”,也不妨放下身段,“共同商量”或者“征求多方意見”,為專制添幾分“仁慈”。
管理的藝術性之最后總結
由集權到分權,或者由分權到集權,不是簡單地向原先的制度框架回歸。好比掛鐘的鐘擺,其幅度、位置雖然沒有改變,但此時已非彼時,在不同階段下集權和分權都被賦予不同的內涵,它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。
總之,集權和分權的關系,是一個在擺動中平衡的藝術。在物理學上,鐘擺的擺幅可以計算,但在企業(yè)管理領域,我們就很難定量計算集權和分權的擺幅大小了。
但不管怎樣,任何鐘擺一定有一個軸心和一個中軸,否則就不能稱其為“鐘擺”。轉換到集權和分權的關系中,同樣有一個軸心和一個中軸。
1.一個“軸心”:管理的藝術性之權力跟著信息走!
任何一個企業(yè),信息資源一定是相對分散的。企業(yè)規(guī)模越大,分支機構越多,產業(yè)越多元化,信息資源就越分散。足夠且正確的信息,是科學決策的基礎。因此,誰擁有信息,誰就有發(fā)言權和決定權。權力必須跟著信息走,才不至于決策錯誤。
2.一個“中軸”:管理的藝術性之規(guī)范化與制度化!
高層之間縱向權力劃分的原則、內容、監(jiān)督機制、違約處罰以及作業(yè)流程等等,都制定出標準作業(yè)書,并共同遵循。當高層與中層權力機構發(fā)生權限爭議,一切以標準書為依歸,而不是通過行政干預和人事任免手段來解決爭端。
因此,領導者必須善于處理集權與分權的關系,只有平衡集權與分權,讓各方都有權行使自己的職責,又不至于因為無人無權從中控制和協(xié)調而導致組織行為無序失控,組織才能健康有序地發(fā)展。
摘錄:孫平教練管理書籍《高層管人中層管事》
轉載:http://xvaqeci.cn/zixun_detail/3756.html